12月30日,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重点项目“红岩精神的思想渊源和科学内涵研究”项目结项会在腾讯云端顺利举办。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潘洵、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王作军、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丰等出席结项会。项目组全体成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以及学生代表30余人参加结项会。
结项会由项目负责人黄蓉生教授主持。她在介绍项目研究整体情况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红岩精神,全视角全方位讲述红岩精神的凝结过程,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论述伟大建党精神,为研究红岩精神的思想渊源和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研究团队及时推进项目研究进程,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但团队仍需在四个问题上深入思考和探讨:一是项目组概括出的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与重庆市委组织研究并上报中宣部的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否一致;二是红岩精神形成的历史时期、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吻合度有多高;三是红岩精神的地方红色文化基因独特优势表现在何处;四是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聚焦重点对象是否充分。此外,应借此契机,着力推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努力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贡献。
研讨发言环节,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潘洵教授强调,当下红岩精神的研究依然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未来研究需聚焦薄弱领域,突出特色和优势,通过产出高质量的不同群体系列读本的方式强化宣传,推动成果应用转化,着力打造独有品牌。项目组成员郭亮副研究员指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红岩精神的政治灵魂、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是红岩精神的内在风骨、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是红岩精神的实践遵循、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是红岩精神的人格写照,相关理论成果已经得到理论界的认可。项目组成员张朝晖教授指出,研究报告总体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富有科学性,下一步还要在红岩精神形成的条件之“理论依据”和“文化基因”上深耕细作。项目组成员白云华老师指出,研究报告中的“当代价值”应紧密衔接党的二十大精神,突出重点群体,彰显红岩精神在新时代好青年铸魂塑形中的重要作用。项目组成员武汉大学博士生徐佳辉重点谈及参与项目的心得体会,认为红岩精神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永放光芒。
项目组成员唐棣宣副教授在结项报告汇报中指出,项目组通过三个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最终研究成果:一是从伟大建党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三个层面梳理了红岩精神形成的理论条件,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红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土壤;二是总结和凝炼出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即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三是聚焦红岩精神的当代价值,认为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具有独特地域含义的文化形态,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支柱、坚持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动力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精神资源,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丰教授代表学院向项目组表示真诚的祝贺,并就黄蓉生教授对学院作出的重大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指出项目组为重庆市做好、做实红岩精神的研究阐发工作作出了表率,且有关研究成果已在全国形成影响力、产生社会效益,希望继续梳理研究成果,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发挥红岩精神的当代价值,更好展现平台社科普及作用。
最后,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王作军教授就项目组如期召开结项会给予热烈的祝贺,指出尽管时间紧张,但项目研究工作在分工明确、紧密有序下扎实开展,并且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研究任务,准确抓住了红岩精神的理论条件、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期望未来传承研究本色,继续聚焦红岩精神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社会科学处将协助成果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
版权所有 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邮编:400715 渝ICP 06005063号
联系电话:0311-80789460 0311-8078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