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承扬革命精神 纪念校史英烈”主题活动在学校圆顶一楼报告厅圆满举行。活动由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西南大学)、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西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重庆(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
学校党委副书记黄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理事、重庆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专委会主任、纪录片《铁窗诗社》总导演刘占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吴文杰,校团委副书记邓林楠,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秘书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丰等领导嘉宾与各单位师生代表出席活动,活动由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斌主持。
在开幕式环节,学校党委副书记黄杰表示,抗战时期师生投身抗日救亡、解放战争年代进步学生秘密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学家矢志报国的辉煌校史,是学校“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精神的生动写照。学校通过深挖校史“精神富矿”、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等方式,已构建起多层次的革命精神教育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青年学子要以革命精神铸魂,做红色基因的“忠实传人”;以专业本领报国,做民族复兴的“强国先锋”;以全球视野奋进,做时代征程的“开路闯将”。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吴文杰表示,近年来,学院将革命精神、校史文化、红色资源等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形成了以学术深耕筑牢信仰之基、以模式创新激活红色基因、以服务社会彰显作为担当的三大实践特色。立足课程融入、师资融通、平台融创、资源融汇、评价融合五个维度,构建了“五融一体”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态的红色文化育人实践。
在主旨发言环节,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以“血色青春、信仰力量——西南大学校史上的红岩英烈”为题,系统梳理了红岩英烈与校史的时空关联。他指出,西南大学的前身院校,如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曾是红岩英烈活动的重要阵地,并重点讲述了黎洁霜、张泽浩、成善谋等6位校史红岩英烈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在《红岩》创作中的原型意义,展现了西南大学厚重的红色底蕴。
纪录片《铁窗诗社》总导演刘占国向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西南大学附属小学教师代表赠送了纪录片《铁窗诗社》光盘,分享了创作《铁窗诗社》的心路历程。他提到,拍摄团队在挖掘校史英烈故事时的感动与震撼,并感谢西南大学在纪录片拍摄中的支持。希望在新筹备的三集纪录片《战歌》拍摄过程中,进一步与西南大学深度合作,借助学校的AI技术团队,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扩大革命精神的影响力。
在诗歌表演环节,师生们以艺术形式生动诠释革命精神,为在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文化盛宴。校史宣讲团成员肖诗语、李潇奕、覃焕、彭楚峰的诗歌朗诵《铁窗诗抄》,以激昂的语调再现了狱中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与家国情怀;音乐学院副教授马晓梅的歌曲独唱《红梅赞》,以优美的旋律歌颂了江姐等红岩英烈的坚贞不屈;青马剧社杨镔琳、张译文、李汝清、王凯迪的情景红剧《永不凋零的巾帼玫瑰——张露萍》,以细腻的表演生动刻画了张露萍烈士的英勇事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主题发言环节,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代表、西南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徐丽娟从小学教育角度出发,分享了附属小学通过重要节点主题活动、红领巾广播站、研学实践等方式开展儿童化思政的教育实践;思政课教师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方建围绕“如何讲好精神”,指出弘扬精神需创新形式、用好资源、多方协同,强调要从学生“身边”的校史、“周边”的红岩故事讲起,实现“天边、周边、身边”资源的有机融合;共青团干部代表、新闻传媒学院吴寒以“三个坐标轴”分享了共青团以历史为镜筑牢信仰之基、以行动为笔书写志愿答卷、以奋斗为墨激扬远航之志的工作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代表任瑶,则从涵养家国情怀、汲取红色力量、承继革命精神三方面,分享了青年学子应如何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信念,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强国动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此次“承扬革命精神 纪念校史英烈”主题活动,既是对校史英烈的深切缅怀,亦是一次爱国爱校的精神洗礼与传承。西南大学将继续深挖红色校史育人资源,以革命精神滋养师生理想信念,激励全校师生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续写壮丽篇章。
版权所有 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邮编:400715 渝ICP 06005063号
联系电话:0311-80789460 0311-80789461